2018年第三季度GDP出炉,深圳以13.77%的增速傲视群雄,重庆黯然失速,北上沉默失语。
深圳的GDP绝对增量达到了2122亿元,超过北京上海的增量,这意味着深圳和北上的差距继续在缩小。如果按这个增速,深圳GDP超过北京是小目标,超过上海也是预料之中。
就在3个月前,由于华为搬到东莞而唱衰深圳的声音至今余音绕梁。
自媒体为了获得阅读量而唱衰城市经济体无可厚非,不过柔性线路板厂研究了一番舆情,唱衰上海广州深圳的都大有人在,观点层出不穷,才华横溢,但就是极少有人唱衰北京。
想必在城市研究领域,自媒体的编辑们都受过专业的经济学训练,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共识。
由于深圳土地成本过高,以及华为希望打造山水田园式的低密度办公社区,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建设了新的办公地点。自媒体由此大幅渲染深圳的衰落,华为的无奈。痛批深圳高房价杀死了年轻人的梦想。
那时候舆情汹汹,我没想好怎么反驳,最近研究大湾区经济,得到了新的领悟:华为搬到东莞,更加说明深圳的强大,对深圳和大湾区都是重大利好。
唱衰者根本不懂大湾区经济体
关于唱衰深圳,最出名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别让华为跑了》,意思就是华为是悄俏的逃离深圳。而我却恰恰认为,华为离开深圳去东莞是为了更好的留在深圳,留在大湾区。
请注意华为是搬到东莞松山湖办公,不是搬到东营,不是搬到东北,更不是搬到东京。华为为什么选择搬到东莞距离深圳最近的地方?
如果只是为了土地价格低廉,那中国土地价格比东莞低廉的实在多了去了,大把的县市可以免费把土地给华为。
华为的分部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地方,但是总部依然深深的扎根在深圳和深圳周边,这是为了更好的留在深圳,是曲线报国,曲线留深。
外地的朋友不熟悉珠三角地理情况,认为东莞和深圳是完全两个分隔无关的城市,这可以理解。
但很多珠三角的朋友,甚至不乏一些粗通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自媒体都把东莞和深圳湾区割裂开来分析。大湾区的概念和中央政府的精神学习到哪里去了?
我们来看下地图,东莞松山湖距离深圳只有30多公里,华为真的要逃离深圳这个阻碍它发展的地方有必要选的这么近么?
你很不喜欢一套房然后就大笔资金买在这套房的对面单位?
三十公里是什么概念:
§ 从我爱的北京天安门到昌平40公里,到北京的副中心通州才也有30公里,连皇城根都没有出
§ 从吃炸鸡的上海人民广场到上海嘉定汽车城也有30公里,到松江南站要30多公里,还是可以阿侬上海宁
深圳的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东莞的面积也只有2400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有16000平方公里。
从深圳搬到东莞不过就是在北京两个区之间搬家。东莞,深圳,广州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关联度可能要远高于北京海淀和北京顺义。每天往返广深莞的人流和物流远超北京远郊和近郊之间的流量。
按照一些媒体的说法是深圳很不适合发展,华为一怒之下花巨资在深圳边上修建花园式总部?这真的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精神啊。
一小时通勤是湾区的一切核心
湾区的核心是湾区内任何两个城市之间轨道交通通勤时间为一个小时。
现在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基本已经做到了。其中珠海到广州,和到香港也已经做到了。接下去穗莞深城际,广清城轨,广佛江珠城际,赣深高铁,等陆续通车,珠三角核心城市两两之间一小时轨道交通基本实现。
在当前大湾区概念下,东莞和深圳都是湾区的一部分,华为从湾区的一个部分搬迁到30公里外的另一个部分,是区域内经济的重大利好,表明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更专业了,更高效了,更自由了。
华为大可以搬到珠海,惠州,只要是在湾区内,大湾区经济体一定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大湾区绝非只是一个概念,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人才流动这些是湾区的基础。华为搬到东莞就是湾区发展的标志性成功。
那些以城市为单位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人,终将被淘汰。去看看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东京,都是以大片连续的建成区来规划城市,而绝非单体经济。
光是广州到深圳这两个城市之间,就有广州-深圳动车,广深港高铁两条线路已开通。明年还有穗莞深城际这条湾区的关键交通动脉将会贯通。
也就是说广州到深圳之间的铁路就有三条大动脉,这是湾区的根本基础,也是普通的城市难以想象的。
很多人嘲讽穗莞深城际修了十年还没有修完。工程进度慢于预期规划这是确实存在的,需要加强。但是这也说明湾区的规划已经超前10年就在运作,构造城市群不是个人买套房,简单规划就可以了。
难道你我不是一样,计划24岁买房,26岁娶白富美,到了30岁还是租房。地方政府也是年轻人,他们需要时间,而且这种时间尺度都是10年为单位的。
将时间尺度拉长你会发现湾区发展的深刻变化超出任何人的预期。
2008年我们出门还是绿皮火车为主,现在呢?
年轻人,眼光放长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