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中国手机行业应该如何应对下降周期?FPC小编为你出谋划策:
在存量市场,收缩战线
在下降周期,争夺存量市场的矛盾加大,市场将会通过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和库存战来汰弱存强。所以,手机厂商必须:
1. 缩减产品总数,将研发资源、供应链资源和品牌资源,都集中到少数核心产品上。
2. 优先进攻自身资源整合能力最强的价格锚区。如果不能确保优于主要竞争对手的成本和交付时间,就必须做好市场大幅低于预期的心理准备,最好能主动回避,或提前设计并果断执行止损预案。
适度调整战略重心
比如,加大在线渠道和运营商渠道的投入力度。
寻找增量市场
增量市场来自哪里?
1. 在国内市场,增量主要来自于创新拉动。
在2018年,在屏幕、性能、网络、安全、新技术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新的趋势,但从整体来看,这些创新对拉动力都相对有限,国内市场只有等到新的周期到来,才能真正反转。
2. 中国手机厂商当前的决胜关键,在于海外市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2018年的全球手机市场,同样也是寒风凛冽。
在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为 14.7 亿台,同比增长仅2.3%,而在2017年第二季度,这一出货量已仅有3.416亿部,同比下滑1.3%。
但对于中国手机厂商来说,海外市场依然存在机会。
虽然从2008到2017,全世界使用智能手机的总人口占比,已经从3.5%快速增长到了51.2%,但在一些新兴市场,手机出货依然存在增长红利。
同时,在海外的存量市场争夺中,中国手机也更具竞争优势。
基于强大的制造力优势,以及国内市场激烈的厮杀经验,无论是外观设计、系统性能、硬件质量、价格成本还是营销策略,中国手机厂商都已经累积了强大实力,放眼全球,除了表现不如预期的三星和苹果,已经难寻抗手。
如果能在海外市场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中国手机厂商来说,就意味着成功对冲了国内市场的出货量下滑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全面加强海外市场的攻击力度,无论是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市场,还是欧洲和北美等成熟市场,中国手机品牌都已经不同程度地介入。随着海外用户的手机升级换代,中国手机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提升。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在2017年上半年,华为、OPPO、vivo和小米的海外出货量还在持续增长,其中,vivo以1.37%的增幅领跑国内品牌。而就在不久前,华为手机也刚刚宣布,其旗舰手机也将于2018年进入美国市场。